郎静山先生
郎静山简介 郎静山(1892年6月12日-1995年4月13日),浙江兰溪人,生于江苏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中华民国极负盛名的摄影家。郎静山一生酷爱摄影,精研摄影艺术创作无数,在20世纪中前期,以集锦摄影独步天下。从1932年他的《柳荫轻舟》入选日本摄影沙龙后,紧接着他的《春树奇峰》又入选英国的摄影沙龙。从此他的集锦摄影前后共有1000多幅次作品在世界的沙龙摄影界展出。于1949年迁居台湾后,长年定居于今新北市板桥区。郎静山于1995年4月13日在台北逝世,享年105岁。曾经获得美国纽约摄影学会颁赠的1980年世界十大摄影家称号。 人物简介 郎静山1892年生于江苏淮阴。他的父亲喜欢收藏书画、唱戏和照相,使他从小就受到了艺术的熏陶。12岁时,郎静山进上海南洋中学读书,从14岁起即喜爱摄影。在图画老师李靖兰处学会摄影原理、冲洗和晒印技艺,于是和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郎静山1926年-1937年曾任上海《时报》新闻记者,是中国最旱的新闻摄影记者之一。1926年,郎先生发起成立了上海。中华摄影学社”(简称“华社。),这是中国旱期较有影响的摄影团体。1930年郎静山在上海松江女子中学开设摄影课,开创了中国摄影教育之先河。郎静山1921年起参加国际沙龙活动,入选作品千余次,获奖数百次,先後被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美国摄影学会接纳为高级会士,并被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摄影组织聘为荣誉会员。1939年,郎静山将现代科学摄影计术与中国的传统绘画六法理论相结合,创出一条。“集锦摄影”的新路子,“集锦之法”在於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艺术之本,因而国际上评论郎先生的作品是“最现代的、同时又是最中国化的”。1963年-1992年创办中华民国国际摄影展。三十年来共有七十余国家前来参加,每年举办一次,参展作品多达七千件。1966年郎静山创办亚洲影艺协会并为该会之永久荣誉会长。1905年-1992年一直研究集锦摄影创作,八十七年如一日。1933年-1977年出版十本书,其中包括摄影集和集锦摄影技术。1937-92年参加世界各国无数摄影协会,并获颁无数荣誉。 1995年4月13日,摄影大师郎静山在台北逝世,享年105岁。 主要成就 郎静山先后进入上海<申报>和《时报》,成为中国最早的摄影记者。他虽以摄影记者为业,但却以仿画摄影作品见长。他借鉴传统绘画艺术的“六法”,潜心研习,加以发挥,摄制了许多具有中国水墨画韵味的风光照片,自成一种超逸、俊秀的风格。这些作品,受到了人们的好评。 三十四岁﹝民国十五年﹞,他转任时报,成为中国第一位摄影记者。两年以后,又与黄伯惠先生等人于,时报大楼成立了“华社”,这是中国南方第一个摄影团体,恰与北方的“光社”相互辉映。成立“华社”的同年三月,郎静山也举办了第一次作品展览,首开摄影展的风气。又过了两年,他开始担任松江女子中学摄影班讲师,这很可能是中国学校正式有摄影课程的开始。 郎静山一生有不少创举,譬如他于民国三十七年在上海创办“中国摄影学会”,这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摄影社团,并且他也是国人中第一位摄影作品得以在国际性展览中出现的人等等,但他最为人所称道的当然,还是“集锦摄影法”,这是他在四十七岁那年所创造的。 个人品德 郎静山对人好,细致入微为别人着想,在这方面称得上“完全彻底”。郎静山仿佛打从生下来就不会啼哭而只会笑,直到晚年依然是温厚的笑。有时家里来客人正逢郎静山小憩,家人婉谢客人于门外。郎静山醒后却执意要去客人家当面道歉,声称对不起人家。 郎静山生病时别人来探望,病好后也是要一一登门致谢,一个人也不能落下。一生中有求于他的人,郎静山“完全彻底”帮忙后一律拒收“好处”。郎静山对亲人这样袒露心迹:“人家的事我都顺从,自己的事从不勉强,与人交往不使坏心眼。” 集锦摄影 郎静山专注于多底合成的集锦摄影。1934年,他的第一幅集锦摄影作品《春树奇峰》,在英国摄影沙龙入选。从此,郎静山创立的集锦摄影,在世界摄坛上独树一帜。 集锦照相,即选择摄影多数底片中景物配合于一纸而参融之,亦即舍画面之所忌,而取画面之所宜者之成也。郎静山的早期创作,多是表现佛门的幽静、独坐的赏溪者、悠闲汲水之人,以及山水风光、亭台楼阁。后来,他以鹤、鹿为题材,创作了《翠竹仙禽》、《绿荫双侣》、《松鹤延龄》和《鹿苑长春》等作品。20世纪60年代起,郎静山转而创作带人物的风景,模特儿主要是国画大师张大千。他将道家装束的张大千,作为集锦山水中的主角,创作了《松荫高士》、《松荫静坐》、《飞泉幽涧》等作品。这些作品,有的是模仿古代著名画家之作,如《松荫高士》,与南宋马麟的<静听松风图>十分相似。 集锦摄影的创作步骤非常复杂,包括了收集素材、排比图片、规画草图、接合底片等好几道过程,郎静山曾一再强调,“每一帧成功的艺术作品,都是在窒闷黑暗的冲映室中的心血结晶。”长期的坚持,也终于为郎静山的“集锦摄影法”赢得了“影中有画,画中有影”的赞誉。 艺术评价 1928年11月,周瘦鹃在参观华社2届影展后写道:郎静山竹枝一帧,裱以黄绫,题曰“板桥画本”,观其清影婆娑,宛然板桥道人手笔也。 郎静山的集锦摄影,仿国画、重意境、师古法,在形式上模仿传统国画,题材和主题意趣,多取自古画、古诗词,是中国绘画风格和摄影技法的统一,既具有个人的艺术风格,又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正如美国摄影学会会长甘乃第(Kennedy)所指出的:郎先生为中国人,并且又研究中国绘画,所以他是以中国绘画的原理,应用到摄影上的第一个人。 郎静山的艺术之路和际遇与张大千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曾努力地希望被世界所接受。只是郎静山缺少张氏和西方顶尖艺术大师会晤这一节,但却比张幸运得多的拿到许多国际奖牌。。张大千一直在冥思苦想怎样将中国的笔墨与世界接轨,从而达到自我人生的顶峰。而郎静山是用照相机与感光材料,千方百计地弄出中国画的味来。 郎静山的艺术一直在西方主流语门外徘徊,接纳他的只有崇尚古典优美一流的沙龙摄影圈。后来所获的殊荣,也因是暗合了开放的西方后现代主义崛起的大环境和西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崇尚中国老庄哲学及孔儒之学的时尚。 郎静山的摄影对国人来说,还是颇得一部分人的赏识的。这缘自中国自有的文化语境。他用摄影的方式营造模仿中国古典绘画的效果,几乎从未与他所生活的时代生活发生过联系。在他苦心经营他的艺术时,正是中国人面临危难时期。当时的中国知识艺术界喊出了“国防文学”、“救亡文学”、“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等口号,其时的摄影界也相应喊出了“国防摄影”的口号,表达了中国摄影家在历史抉择前的良知。在另一些摄影家将自己的镜头瞄向枪口下奋勇抗争的同胞之躯时,郎静山则在暗房红灯下精心拼对山高水远和小桥流水的集锦作品,琢磨揣测西方人的审美口味。他用照相机拍了许多的山影树景的素材,然后再找若干演员,装扮成仙风道骨的老人或村野樵夫或田野牧童拍成照片,再用暗房拼放的技法洗印合成。这样,一幅幅中国人眼熟耳闻的,酷似水墨山水画的照片就诞生了。它比用笔绘制的水墨画更逼真,能让国人一贯想象中的神仙真身再现,让虚无缥缈的梦想又接近真实一步。这有些象杨柳青年画制造,因为它所有意象的构成均来自历史的类似版本,是中国古代文人寄情山水的陈规老套。这对中国文化陌生的西方人有些新奇,但对有创造意识的中国艺术家来说,不过是一个会取巧的现代工艺匠人的平庸之举。 也有人认为郎静山一味模仿、拼凑古人的意象,没有艺术创造的意义。 作品理论 主要作品: 《湖山揽胜》是郎静山的得意之作。此照是山水集锦巨构,可说是郎大师运用国画山水的构图方式,巧妙地运用在集锦作品上,从画面最右边的凉亭老翁远眺层峦云雾,到近景的奇石丛树,左边的孤舟,远处的村落及湖边倒影,这幅美丽的国画山水景像,就如同大师一生胸襟开朗,宁静与世无争。此幅大师一生最后遗作及集锦摄影精华的完结篇,甚具历史与摄影艺术史上双重意义。 主要理论: 郎静山认为,所谓艺术摄影必须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画面上的结构与层次有艺术性;二、相片本身具有深刻意义,余意无穷。而中国画以笔墨,摄影则用相机,两者的工具虽然不同,但同样都是要营造出美好的画面,所以二者间道理相同,只是运用之法各有殊异。 郎静山曾表示,中国画里所谓的“定景”,其实就是摄影里所说的“构图”;中国画的绘事六法里,有所谓的“经营位置”与“传模移写”,在用笔的时候可以取舍万疏,去芜存菁,而摄影则限于机械与环境对象,唯有采取“集锦摄影法”才能不受限制。所谓“集锦”,就是“集合各种物景,配合成章,舍画面之所忌,而取画面之所宜者。 |